▍大事记
考试概况
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建立于1991年,至今已有30年历史。建立时考试名称为上海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经历过两次更名,现在的考试名称为上海市高等学校信息技术水平考试。该项考试是全市高校统一的校内教学考试,是检测和评价高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考试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统一领导,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考试委员会,委托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组织实施。
该项考试的目标是测试考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程度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使学生能跟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上能适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的信息技术学习“不断线”的要求,并为后继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信息技术应用奠定基础。
考试每年举行一次,报考对象为本市全日制普通高校在籍的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考试级别科目现为:一级(大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基础、大学信息技术+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基础、大学信息技术+数字媒体基础)、二三级(VB.NET程序设计及应用、Java程序设计及应用、C程序设计及应用、C#程序设计及应用、Python程序设计及应用、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区块链技术及应用)、四级(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基础软件)。所有级别科目均采用基于网络环境的无纸化上机考试系统,考生答题都在计算机上完成。报名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上半年,由考生所在学校组织报名,不设社会考点。考试安排在每年的十月下旬和十一月上旬的星期六和星期日进行。凡考试成绩达到合格或优秀,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相应级别等第的证书。
上海市高等学校信息技术水平考试委员会(以下简称:考委会)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任命,每四年一届,现为第七届,考委会主要由本市高校在计算机领域的权威专家和教授组成,设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两名,顾问以及委员若干名,主要负责研究确定考试改革和发展方向,核定考试科目和考试大纲,审核考试内容和方式,以及划定等第分数线等。考委会秘书处设在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社会考试办公室(以下简称:社考办),负责落实考委会确定的具体事项。社考办作为该项考试的实施部门,负责包括组织报名、命题和试测、审题、考务、阅卷、成绩发布、颁发证书,以及考后分析和评价等工作。由社考办组建并任命命题专家组,命题专家组成员主要来自本市高校的专家和教授,主要负责研究课程考试大纲和教材,制定全年命题工作计划,完成试题命制和拼题组卷任务,以及试题相配套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对考后试卷的质量分析和评价。
考试大事记
1. 1991年初,由复旦大学吴立德、王春森,上海交通大学朱仲英、左孝凌,同济大学杭必政,华东师范大学陶增乐、汪燮华,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杨明福,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俞丽和等9人组成考纲起草小组,征求各高校意见后,形成考纲,1991年10月公布,1992年实施。
2. 1991年10月,第一届考试委员会成立。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魏润伯担任考委会主任,委员有复旦大学吴立德、上海交通大学张钟俊、同济大学宣国荣、华东师范大学陶增乐、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谢国栋、上海科技大学(现上海大学)朱关铭、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乔沛荣,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处主任科员孟海燕担任秘书。
3. 1991年12月,发布上海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章程,标志着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的正式建立,在全国属首创。
4. 1992年1月,成立第一届命题组,设4个命题小组,分别由汪燮华、王春森、潘锦平、朱仲英负责。教学处沈本良副处长,考试中心潘永祥、徐来勇组织考试。
5. 1992年3月29日,举行首次考试的笔试,4月20日举行第一次一级考试的上机操作考试。40所高校参加,10953名考生参加笔试,1000多名一级考生参加上机操作考试。除一级进行笔试加操作考试机考外,二级、三级的考试形式均为笔试。一级笔试时间为120分钟,上机操作时间为60分钟,总共为180分钟,二级、三级(含偏软、偏硬)的笔试时间分别为120分钟和150分钟。每位申请考试的学生缴纳报名费8元(一级含上机费)。考试全部采用百分制计分,各等级考试的笔试卷及一级上机操作考试满分均为100分。各等级考试的结果以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向考生公布。对成绩优秀和合格者授予证书。
6. 1992年9月,考委会换届调整,成立第二届考试委员会。上海市高教局副局长胡启迪担任考委会主任,高教局教学处徐国良担任秘书,委员同第一届,没有调整。
7. 1993年,考试收费标准调整,各级报名费增加到9元,一级上机操作考试每人增加2元上机费,即一级考生报名费11元,二级、三级报名费9元,免收等级证书费。
8. 1993年12月27日,召开部分省市计算机等级考研讨会(京、沪、陕、甘、苏、赣、浙、皖、闽、川),会上征求了对考纲的意见,并听取了上海市49所高校的意见。
9. 1993年,“上海市高校建立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项目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0. 1994年,修订并发布考试大纲,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为该考试制度题词:“努力提高上海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适应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11. 1995年,考委会换届,成立第三届考试委员会。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胡启迪担任考委会主任,委员有复旦大学吴立德、上海交通大学孙永强、同济大学宣国荣、华东师范大学陶增乐、华东理工大学宋国新、东华大学邵世煌、上海大学谢国栋、上海师范大学项家祥;秘书由市高教局教学处傅建勤担任。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考务办施勇谊组织考试。
12. 1996年,一级考试取消笔试,全部实行上机操作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一级上机操作考试数据库软件由dBASE调整为FOXBASE。考试收费标准调整,一级考生报名费20元,二级、三级报名费15元。
13. 1997年,考试收费标准调整,一级报名费45元,二级、三级报名费为40元。
14. 1999年,二级考试废止COBOL语言。
15. 2000年,组建新一届命题组,任期四年,一级组长汪燮华,副组长江圣扬、张世正;二级组长邵志清,副组长黄润发、龚沛曾;三级偏软组长徐良贤,副组长谈炳申;三级偏硬组长陈铁年,副组长高传善。
16. 2000年,颁布新的考试大纲,考纲要求掌握基本知识,具有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文字、数据等信息处理,多媒体制作,和网络操作的初步能力。一级上机操作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 3.2和Windows 98,二级新增VB语言,并在同济大学和东华大学进行试点,VB实行上机操作考试且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二级其他科目仍旧以笔试方式进行。
17. 2001年,考试更名为“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
18. 2002年,一级考试大纲修订,于2003年施行。二级VB语言正式实行上机考试。二级(C语言、PASCAL语言、FROTRAN语言)和三级(偏软、偏硬)试行双语(中、英文)考试,考生可自行选择,若考生选择英文考试并通过的则颁发英语版证书。
19. 2003年,二级考试大纲修订,二级新增WEB程序设计和JAVA程序设计的双语考试,其中WEB程序设计在华东理工大学试点。
20. 2004年,二级废止FORTRAN语言和PASCAL语言。
21. 2005年,颁布新的考试大纲,于2006年施行。原考试大纲废止,一级和二级对部分知识点做了微调和优化;三级考试取消原偏软和偏硬,由分别的两张试卷调整为一张试卷,第一部分为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按要求分设ABCD不同的模块,调整目的旨在拓宽学生基础知识面,使对应用能力考核更加明确和选择性。
22. 2006年,一级考试大纲修订,做了几方面调整:①删除原考纲中“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库基础”部分,不再作为一级考试要求;②增加了“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使用”部分;③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基础”部分的考试要求有所提高;④对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等方面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的考试要求有所降低;⑤适当调整各类考题所占总分的比例。
23. 2007年,为推行统一的上机考试平台,专门与上海大学签订开发上海市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通用上机考试平台及配套阅卷管理系统软件,并进行了试点实施。
24. 2007年,考委会换届,成立第四届考试委员会。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原院长胡启迪担任考委会主任,委员有复旦大学吴立德和黄萱菁、上海交通大学徐良贤和俞勇、同济大学苗夺谦、华东师范大学朱敏、华东理工大学虞慧群和顾春华、东华大学刘晓强、上海建桥学院汪燮华、上海大学陆铭、上海师范大学高建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社考办戴芳芳、王镇海组织考试。
25. 2008年,组建新一届命题组,任期四年。一级组长高建华,副组长张世正、陈志云,江圣扬为顾问;二级组长顾春华,副组长龚沛曾、施霞萍、陆铭;三级组长刘晓强,副组长刘江和许华虎,顾问陈铁年。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社考办戴芳芳、王丽组织考试。
26. 2008年,二级部分科目(VB.NET、JAVA、WEB)和三级的考试大纲修订,其中三级科目由原偏软、偏硬调整为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应用系统技术,2009年正式施行。
27. 2008年,开发考试试题汇编,并附可供上机模拟操作的单机版配套光盘。
28. 2009年,全面推广实施通用考试平台,不再进行笔试。为适应机考的管理模式,与北京香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开发上海市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务管理系统。同时,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成绩信息统一归档至院办档案室,由招生考试咨询服务部归口开具考试成绩证明。开发了全新的真题练习和解题指导光盘,以真人视频演示操作题的形式为考生提供更详尽的复习指导。
29. 2010年,二级考试大纲修订。
30. 2011年,考委会换届,成立第五届考试委员会。市教委副主任印杰担任考委会主任,东华大学邱高担任副主任,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原院长胡启迪和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担任顾问,委员有复旦大学阚海斌、上海交通大学黄林鹏、同济大学龚沛曾、华东师范大学朱敏、华东理工大学虞慧群、东华大学刘晓强、华东政法大学王永全、上海大学朱永华、上海海事大学王晓峰、上海电力学院雷景生、上海中医药大学张昌林、上海理工大学陈家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蒋川群。2012年增补上海师范大学高建华和华东理工大学顾春华为考委会委员。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社考办谢德龙,王政组织考试。
31. 2011年,开发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充题系统。
32. 2011年,为进一步强化考试的考风考纪,重新恢复考试巡视员制度,并制定巡视员汇报表,对考点的考务组织管理工作按项目内容进行打分。
33. 2012年,组建成立新一届命题组,任期四年,一级组长高建华,副组长陈志云、夏耘,张世正为顾问;二级组长顾春华,副组长龚沛曾、施霞萍、陆铭和李东方;三级组长刘晓强,副组长刘江和许华虎。
34. 2012年,改进命题工作流程,增加了试测环节,提高试题内容的准确性,有力促进命题质量的提高。调整审题环节中考委会的审题方式,提高审题工作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考委会应有的职能。
35. 2012年,颁布新的考试大纲,一级考试的操作系统由WinXP升级为Win 7。
36. 2013年,市财政发文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取消考试收费。4月28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组织及取消收费有关工作的通知》(沪教委高【2013】17号),进一步明确了考试组织应和教学及课程设置结合,考试费用由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和高校共同承担。
37. 2014年,对考试场次时间调整,将二级和三级安排在一天内完成,考试时间由原来4天压缩到3天。
38. 2014年,首次编撰全市层面、考点学校的《考试情况报告》,同时将考试数据反馈给考点学校,以服务高校计算机教学。6月上旬,向市教委高教处申报课题并获批。
39. 2014年,为进一步分析和挖掘考试数据,提高命题质量,并为今后的题库建设准备,在命题环节按照考试大纲对各知识点等进行编码,制定知识考核要求,能力考核要求以及试题难度系数等指标,并为每道试题附上知识点、知识单元和知识领域、知识考核要求,能力考核要求以及难度系数等指标参数。同时,为确保试题内容的准确性,降低命题出错率。
40. 2015年,考委会换届,成立第六届考试委员会。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王刚担任考委会主任,东华大学副校长邱高担任副主任,顾问为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原院长胡启迪、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委员有复旦大学阚海斌、上海交通大学黄林鹏、同济大学龚沛曾、华东师范大学朱敏、华东理工大学虞慧群、华东政法大学王永全、上海中医药大学车立娟、东华大学刘晓强、上海海事大学刘广钟、上海大学陈章进、上海理工大学陈家琪、上海师范大学高建华、上海电力学院顾春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蒋川群、上海电力学院雷景生。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社考办谢德龙,王政组织考试。因考试院院长的人事调整,自2016年起,由院长郑方贤担任考委会主任。2017年起因考试院人事轮岗,由王彬宇接替王政工作。
41. 2015年,对证书改版,重新设计版面,证书上除提供成绩和等第外还增加了知识和实践两部分的分项分值,证书内容增加了英文翻译,背面有中英文版的考试简介。
42. 2015年,调整阅卷打分模式,根据命题环节的变化所有试题均采用知识点给分方式打分;同时,为提高阅卷的准确率和质量,实行“机器阅卷人工校对、人工阅卷机器校对”的双向校对机制。
43. 2016年,组建成立新一届命题组,任期四年,一级组长高建华,副组长陈志云、夏耘、徐方勤,张世正为顾问;二级组长顾春华,副组长杨志强、李东方、施霞萍、陆铭、陈章进,龚沛曾为顾问;三级组长刘晓强,副组长刘江和许华虎。
44. 2016年,颁布新的考试大纲。新增二级Python程序设计科目。
45. 2018年,新增三级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科目并试点;
46. 2018年,试行网上发卷。
47. 2018年8月13日,市教委陆靖主任受邀指导考委会工作。陆主任在考委会专题会议上指出,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为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上海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进行大幅度甚至颠覆性改革,要求考试更好发挥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要主动应对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变革,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建设旨在提高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标准。
48. 2018年9月20日,考委会副主任高建华代表考委会在上海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做题为《深化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报告。
49. 2019年3月,考委会通过《上海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参考方案》,促成2019年4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通知》(沪教委高〔2019〕19号)文件的出台,当年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57个立项获得批准。
50. 2019年,推出“公共模块+选择模块(3选1)的新一级考试模式,试点《大学信息技术+数字媒体基础》、《大学信息技术+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基础》、《大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基础》三个新一级科目;试点《C程序设计及应用》科目改革;新增《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试点科目。
51. 2019年,试行网上收卷。
52. 2020年,考试更名为“上海市高等学校信息技术水平考试”。
53. 2020年,考委会换届,成立第七届考试委员会。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担任考委会主任,上海理工大学顾春华、上海开放大学高建华分别担任副主任,致公党上海市委邵志清、同济大学龚沛曾、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谢德龙分别担任顾问,委员有复旦大学阚海斌、上海交通大学黄林鹏、同济大学杨志强、华东师范大学朱敏、华东理工大学虞慧群、东华大学刘晓强、华东政法大学王永全、上海中医药大学车立娟、上海海事大学刘广钟、上海大学陈章进、海军军医大学李东方、上海师范大学张波、上海海洋大学袁红春、上海建桥学院徐方勤、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蒋川群、上海理工大学彭敦陆、上海电力大学温蜜。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社考办周云,王彬宇组织考试。
54. 2020年,组建成立新一届命题组,任期四年,一级组长高建华,副组长陈志云、刘垚、高珏、张丹珏、李智敏;二三级程序设计及应用组长杨志强,副组长陆铭、李东方、陈章进、王占全、孙丽君,顾问龚沛曾;二三级(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科学技术与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组长刘晓强,副组长刘江、许华虎、宋晖、王睿智;二三级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组长阚海斌,副组长金澈清、夏耘;二三级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组长孔令和,副组长邱锡鹏、杜明;二三级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组长徐方勤,副组长李敏波、金彦亮、朱敏;四级组长顾春华、副组长许华虎、李光亚,顾问谢德龙。新增来自复旦、交大高水平高校的命题专家,并且首次吸纳来自行业企业的命题专家。
55. 2020年,推出新的考试体系,形成“基础级(一级)、水平级(二三级)和企业级(四级)”的三层考试框架,原有一级考试调整为“公共模块+选择模块(3选1)的新一级;原有二级和三级合并为二三级,通过命制一套试卷区分二级和三级的水平,体现水平进阶的思想;新增产教融合四级考试。新增二三级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二三级区块链技术及应用,和四级人工智能、四级云计算与大数据、四级基础软件科目试点。
56. 2020年,全面实行网上发卷和网上收卷,取消试题光盘,简化考试材料的领取和回收环节。
57. 2020年,在二三级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科目中试点自适应考试方式。
58. 2020年,首次编撰考试年报。
59. 2021年,按照新的考试体系修订考试大纲,按照各科目知识领域、能力目标、试卷结构、样题说明等板块规范统一考纲,2022年将发布正式考纲。
60. 2021年,申报两个上海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分别为《上海市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研究》和《上海市高等学校信息技术水平考试全生命周期智慧考试方案设计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和系统建设,提升考试开发和管理水平。
61. 2021年,与讯飞启明公司合作,以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科目为试点开发全流程机考系统,通过系统征题、自适应选题和机器自动阅卷,实现答题结束当场给分的功能。通过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在考试组织中的应用,提高了考生答题的兴趣和考试的效率,提升了考试的智能化科学化水平。
62. 2021年12月17日,宣布成立上海市高等学校信息技术水平考试产教融合支持委员会和产教融合企业联盟。
63. 2021年12月17日,召开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建立30周年大会,总结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30年成果和经验,举行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30周年特殊贡献奖表彰仪式和上海市高等学校信息技术水平考试产教融合企业联盟揭牌仪式。